名词释义
内,内外之内。太冲,经穴名。穴在经穴太冲之内侧,并与之相平,故名内太冲。
功能作用
疏理肝气,镇静安神,通经活络
定位
位于足背,与第1、2跖骨间隙中点相平,长伸肌腱胫侧凹陷中,左右计2穴。
解剖
穴下皮肤→皮下组织→(足母)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→(足母)短伸肌腱的外侧→第1骨间背侧肌。浅层布有足背静脉网、足背内侧皮神经等,深层有腓深神经和第1趾背动、静脉。
详细主治
疝气上冲、镇静、呼吸困难、不顺等。
详细操作
1、针灸法:直刺或向后下方斜刺0.2-0.3寸,得气时酸胀感觉至趾尖,留针15-20分钟。灸3-5壮,或温灸5-10分钟。
2、按摩法:常用掐法、一指禅推法等。
临床运用
现代常用于治疗前额痛、头痛、额窦炎、甲状腺肿、牙痛、三叉神经痛、下颌关节炎、疝气上冲、咳喘、呼吸困难等。
配伍
1、配大敦穴(针刺并在留针期间加温灸)治嵌顿疝。
2、配神门穴、安眠穴治失眠。
3、配喘息穴、虎口穴、下关下五分穴、五指节穴、新肋头穴、四花患门穴治呼吸困难。
4、配手心穴、足心穴、十宣穴、八邪穴、鼻交穴、小天心穴、督脉穴治角弓反张。
5、配手心主穴、腰眼穴、命门穴、气门穴、子宫穴、交仪穴治痛经。
6、配环中穴、陵后穴、然后穴、足太阳穴、八冲穴治足颤。
附注
本穴与肝经太冲穴隔(足母)长伸肌腱相对,位于内侧凹陷中。
相关论述
1、《针灸集成》:“内太冲二穴(在足太冲穴对内傍隔大筋陷中,举足取之),主治疝气上冲、呼吸不通。针一分,灸三壮,极妙。”
2、《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》:“内太冲,奇穴。太冲穴内侧,隔大筋陷中,举足取之。针二至三分。灸三壮。主治疝气上冲、呼吸不顺;亦可用于镇静场合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