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词释义
聚,聚集。泉,泉水。穴在舌背面中缝之中点处,古人认为口腔内之津液出自此处,如泉水之汇聚,故名。
功能作用
利窍通关,止咳平喘。
定位
位于口腔内,舌背正中缝之中点处,共1穴。
解剖
在舌肌中。有舌动脉。布有三叉神经第三支分支,舌下神经和面神经鼓索。
详细主治
舌强、舌缓、味觉减退、久嗽不愈、哮喘、消渴等。
详细操作
直刺0.1-0.2寸,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,针感为局部或整个舌体胀痛感。本穴古代多用隔物灸法,方法是令患者尽量伸舌头,取新鲜老姜切一薄片置于穴上,用黄豆大艾柱灸之,一次3-7壮,治疗久咳。本法现在已少用。
配伍
1、配水泉穴、海泉穴、涌泉穴治尿崩症。
2、配廉泉穴治中风后遗失语症。
3、配天突穴治慢性咳嗽。
4、配外关穴、关冲穴、中冲穴、承浆穴治舌强难言及生白苔。
相关论述
1、《针灸大成》:“聚泉一穴,在舌上,当舌中。吐出舌,中直有缝陷中是穴。哮喘咳嗽,及久嗽不愈,若灸则不过七壮。”
2、《中国针灸学》:“聚泉,舌面上中央。针三分出血。主治消渴、舌肌麻痹。”
3、《针灸杂志》:“聚泉,一穴,在舌中央。主治哮喘咳嗽、舌胎舌强,吐舌取之姜片灸。”
4、《针灸大全》:“舌强难言,及生白胎。关冲二穴,中冲二穴,承浆二穴,聚泉一穴。”
5、《奇效良方》:“聚泉一穴,在舌上,当舌中,舌吐出直者有缝陷中是穴。治哮喘咳嗽及久嗽不愈。若灸则不过七壮,灸法用生姜薄切一片搭于舌上穴中,然后灸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