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能作用
利窍通关,安神定志,疏风泄热。
解剖
有帽状腱膜,有枕动、静脉分支;布有枕大神经分支。
详细主治
1、头晕。
2、目视不明、耳鸣。
详细操作
正坐仰靠,先取百会,在百会穴旁开1.5寸,再向后0.5寸处取穴。平刺0.3-0.5寸。艾炷灸3-5壮,或艾条灸5-10分钟。
临床运用
现代常用于治疗眩晕、呕吐、面神经麻痹、鼻炎、甲状腺肿、枕肌和斜方肌痉挛、白内障、精神病、忧郁症等。
配伍
一、配商阳穴、巨髎穴、上关穴、承关穴、瞳子醪穴治青盲,无所见。
二、配耳门穴、听会穴、听宫穴、前谷穴、腕骨穴、阳谷穴、肾俞穴治耳鸣。
三、配偏历穴、神庭穴、攒竹穴、本神穴、听宫穴、上星穴、百会穴、听会穴、筑宾穴、阳溪穴、后顶穴、强间穴、脑户穴、玉枕穴治癫疾。
四、配听会穴、身柱穴治狂走瘈疭恍惚不乐。
五、配百会穴、目窗穴、风池穴、侠溪穴、丰隆穴、解溪穴、申脉穴、至阴穴治头旋。
相关论述
1、《甲乙》:“癫疾僵仆,目妄见,恍惚不乐,狂走瘈疭,络却主之。”
2、《会元针灸学》:“络却者,络者,阴络也,却者,去脑后也。脑血冲来,而生阳复去也,故名络却。”
3、《腧穴命名汇解》:“络却,络者细小脉络也。考目自珠外侧有红肉,结于大眼角曰络。却者退也,言针此穴可使目赤血络消退。《铜人》有:治青风内障,目无所见。因名络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