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麻黄 来源
药材基源:为木麻黄科植物木麻黄的幼嫩枝叶或树皮。木麻黄 产地分布
生态环境: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、北部及太平洋岛屿近海沙滩和沙丘上。
资源分布:我国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沿海地区有栽培。
木麻黄 功效与作用
宣肺止咳,行气止痛,温中止泻,利湿。主感冒发热;咳嗽;疝气;腹痛;泄泻;痢疾;小便不利;脚气肿毒。
木麻黄 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。外用:适量,煎汤熏洗;或捣烂敷。
木麻黄 性味
微苦、辛、性温木麻黄 归经
肺;大肠;小肠经木麻黄 药物形态
常绿乔木,高10-30m,胸径约70m。幼树的树皮为赭红色,较薄,皮孔密集;老树的树皮粗糙,深褐色,不规则纵裂,内皮深红色。枝红褐色,有密集的节,下垂。叶鳞片状,淡褐色,常7枚紧贴轮生。花单性,雌雄同株或异株;雄花序穗状,几无总花梗 ;雄花花被片2,早落;有1枚雄蕊和4个苞片;雌花序为球形或头状,顶生于短的侧枝上,较雄花序短而宽;雌花1枚苞片和2枚小苞片腋生,无花被;雌蕊由2枚心皮组成。子房上位,初为2室,因后位退化而成为单室,花柱短,有2条通常为红色的线形柱头,球果,直径1-1.2cm,有短梗,木质的宿存小苞片背面有微柔毛,内有一薄翅小坚果;种子单生,种皮膜质。花期4-5月,果期7-10月。
木麻黄 性状鉴别
性状鉴别 枝条较长,主枝圆柱形,灰绿色或褐红色,小枝轮生,灰绿色,约有纵棱7条,纤细,直径0.4-0.6mm。节密生,节间长3-6mm,鳞叶7枚轮生,下部在白色 ,先端红棕色。枝条顶端有时有穗状雄花序和头状雌花序。节易脱落,枝条易折断,断面黄绿色。气微,味淡。
木麻黄 栽培技术
生物学特性 喜高温多温气候。年积温在7000℃以上,绝对最低温度0℃以上均能生长。幼苗期不耐旱,耐盐碱,抗沙埋。以向阳,疏松肥沃的中性或微碱性的新冲积砂土栽培为宜,能与根瘤菌共生。
木麻黄 相关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枝叶治疝气、阿米巴痢疾及慢性气管炎。
木麻黄 出处
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木麻黄 治疗疾病
感冒发热 行气止痛 脚气 疝气